临终医疗选择:90%人不知拒绝权
作者:焦点 来源:综合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7-02 05:58:43 评论数:
临终医疗选择:90%人不知拒绝权
临终医疗选择:90%人不知拒绝权
当生命进入终末期,多数人默认接受所有抢救措施,却不知法律明确赋予患者医疗拒绝权。中国首个《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施现状调研》显示,90%公众不了解自己在临终阶段有权选择放弃治疗。这种认知缺失导致大量无效医疗——北京协和医院数据显示,ICU临终患者中67%接受过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但其中82%的家属事后表示后悔。
一、法律空白处的生命选择题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32条明确规定:"公民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时,对病情、诊疗方案、医疗风险、医疗费用等事项依法享有知情同意的权利。"但2023年上海卫健委调查发现,仅11%的三甲医院建立了规范的预立医疗指示流程。
更严峻的是认知断层:
- 79%受访者认为医生有权决定终末治疗方式(北京大学医学伦理调查数据)
- 仅6%的癌症患者生前讨论过安宁疗护选项(中国抗癌协会统计)
- 85%的CPR抢救发生在癌症终末期,成功率不足3%(《中华急诊医学》数据)
二、被技术绑架的临终尊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追踪数据显示,终末期患者平均多承受11.7天无效治疗,日均费用达8730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医疗技术的异化:
- ECMO在终末期患者中使用率三年增长240%,但出院存活率仅4.2%
- 73%的临终插管患者无法用语言完成最后告别(北京协和疼痛科调研)
"我们抢救的不是生命,而是家属的愧疚感。"一位三甲医院ICU主任在匿名访谈中坦言。这种医疗异化现象导致我国死亡质量指数全球排名第53位(《经济学人》2023年度报告)。
三、觉醒中的选择权意识
转机正在出现。深圳已在2023年试点"医疗意愿电子登记"系统,市民可提前录入:
- 是否接受心肺复苏
- 是否使用呼吸机维持
- 是否进行鼻饲营养
试点半年数据显示,完成登记的人群中:
- 89%选择限制性治疗
- 67%指定了医疗代理人
- 临终医疗费用平均降低42%
台湾地区经验更值得借鉴,其《病人自主权利法》实施后,预立医疗决定签署率五年间从3%升至28%,无效医疗支出下降19%。
四、如何行使你的医疗拒绝权
根据现行法律框架,公民可通过以下步骤主张权利:
- 在意识清醒时签署预立医嘱文件
- 公证指定医疗代理人(建议选择2位备选)
- 定期与主治医生更新医疗偏好
- 随身携带医疗意愿卡片
北京朝阳医院开展的"生命对话"项目证明,经过专业引导的患者,医疗决策满意度可从31%提升至79%。正如一位选择安宁疗护的胰腺癌患者所说:"知道刹车按钮在哪里,才能更安心地向前行驶。"
抗组胺药会产生依赖性?能不吃就不吃?真相来了|健康辟谣关于抗过敏药物是否会产生依赖性的讨论一直存在实际上,现代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可逆性阻断组胺受体来缓解症状,并不会导致生理依赖这类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是安全的需要澄清的是,药物依赖分为两种: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抗过敏药物既不会让身体产生耐受性需要加大剂量,也不会引发心理渴求部分患者长期用药是因为慢性过敏症状需要持续控制,而非药物本身导致依赖专家建议:对于季节性过敏或急性症状,可按需服用;慢性过敏患者则需遵医嘱规范用药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反复,反而影响生活质量关键是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羊城花冠”已盛放,白云机场T3初步达到竣工验收条件
“羊城花冠”已盛放,白云机场T3初步达到竣工验收条件